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是什么模样?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

2022-10-01 06:30:46 匿名   阅读:756

导读:本文是来自匿名的网友投稿,由教师陪浴编辑发布关于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是什么模样?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的内容介绍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受访者供图


全球博物馆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据统计,全球近90%博物馆在疫情中闭馆,有分析认为近13%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中国博物馆也普遍闭馆2个月以上,很多馆至今尚未重开,它们面临何种境况?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我国博物馆体系以国有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国有博物馆基本财务状况未受严重影响,但闭馆也会影响经营性和对外合作方面的收入。

 

此次疫情更重要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长时间闭馆遇上新技术时代,或将改变未来博物馆的开放模式。

 

河南博物院临时闭馆两个月,其间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活动,并重新思考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马萧林预见到,疫情中的一些尝试可能会永久改变博物馆,例如,直播等新模式带来的展示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以及与公众打破时空限制的联结方式。


今年3月,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联合推出“云探国宝”直播,河南博物院首场开播,试水直播展览的展示形式。直播截图


直播改变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模式,未来将常态化

 

新京报:疫情期间,直播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保持联结的重要方式。直播的尝试为河南博物院带来了哪些收获,未来会不会成为常态化服务?

 

马萧林:这次疫情防控期间,由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推出的“云探国宝”直播活动是博物馆与公众保持联结的一次有益探索。河南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都拿出镇馆之宝,获得了千万级的流量曝光。

 

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开启了博物馆与公众新的交流渠道。直播在博物馆与文博爱好者之间搭建了一座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让人们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深藏于博物馆的文物,改变了过去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模式,也让博物馆越来越“接地气”。

 

我们也认识到,直播等新模式催生出了博物馆展示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不仅解决了当下受疫情阻隔的博物馆困境,更为以后长期的博物馆线上互动打开了新的突破口。未来,我们会在直播服务的常态化方面开展新的探索。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鴞尊、莲鹤方壶等九大“镇院之宝”被重新解读,化身防疫宣传大使。河南博物院供图


新京报:你认为在此次抗疫期间,博物馆能发挥什么样的精神作用?

 

马萧林:我认为,博物馆在此次疫情中的重要使命和作用就是,保存和记录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见证和参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伟大过程;同时,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也是博物馆应当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

 

疫情暴发后,我们提出“闭馆不闭展,服务不打烊”,推出云参观、云教育、云科普等数字文化产品,并积极开展宣传疫情防护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立足藏品特色巧妙构思,赋予贾湖骨笛、云纹铜禁等“九大镇院之宝”新的文化内涵,化身防疫宣传大使。作为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首届召集单位,河南博物院与央视《国家宝藏》团队合作推出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还推出《中原藏珍·讲述》英文版。这一系列线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能看到博物馆在抗疫期间凝聚人心和精神力量的作用。

 

利用抗疫见证物和文物资源,策划推出抗疫特展

 

新京报:河南博物院正在进行疫情见证物的征集工作,未来如何展示利用?

 

马萧林: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收集、保存和展示能够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的见证物,同样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2月24日,河南博物院发布公告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抗疫见证物,目前已征集到一大批抗疫见证物。这些捐赠物将经由专家审核,选定一部分为抗疫见证物永久保存,为未来的展览策划打下基础。等到新冠疫情阻击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计划利用抗疫见证物,再配合其他文物资源,策划推出抗疫特展。

 

新京报:疫情期间,除了发布在线文化产品,有没有借此机会做一些其他工作?

 

马萧林:疫情闭馆期间,河南博物院除了推出线上文化产品之外,工作重心在于场馆和文物安全维护、主展馆抗震加固维修、陈列展览方案优化提升、新馆规划建设、学术科研能力提升和学术成果出版、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开放准备等方面。

 

同时,为陈展提升项目做好展示文物的准备和修复,推进藏品信息化系统改造,并提升信息化传播力度,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矩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博物馆以国有为主,生存未受疫情严重冲击

 

新京报:国外很多博物馆因疫情影响遭遇财务危机,河南博物院有没有受到疫情影响?

 

马萧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全世界博物馆数量自2012年以来已增长了近60%,达到约9.5万家。但另一项统计显示,全球博物馆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8.5万家博物馆曾闭馆,占全球博物馆总数近90%。

 

同时,国外很多博物馆因疫情影响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参观流量减少将导致博物馆收入下降,与博物馆相关的运转秩序、影响力,以及就业也或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有分析显示近13%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

 

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博物馆体系是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根据今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825家,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国有博物馆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

 

所以,在这次疫情中,国有博物馆的基本财务状况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由于场馆临时性关闭导致观众数量归零,也会影响经营性和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收入,比如文创开发经营和对外原创性展览输出等。

 

2019年4月,河南民权县杨堂村小学“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微学堂”上,孩子们上了一堂考古课。该课程顺应少年儿童对博物馆教育的新需求,是对“无边界博物馆”理念的实践。河南博物院供图


博物馆应开展多元文化的分众化服务

 

新京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豫博在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平等的文化服务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马萧林:这一主题反映了当今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随着“博物馆热”日益升温,中国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

 

河南博物院在分众化服务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们每年接待服务观众近200万人次,涵盖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对博物馆服务提出了分众化的需求。例如,“历史教室”就是引领中国博物馆界“体验式教育”和“分众化服务”风气之先的创举,开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体验课程。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推出各种项目,主展馆开放后,将针对各类观众推出融观赏、阐释、延伸、互动、智慧体验于一体的展陈形式,实现多元文化的分众化服务。

 

新京报:河南博物院近年也在发力发展文创产品,目前研发和销售情况如何?豫博文创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马萧林:河南博物院2019年成立了由院主要领导牵头的文创产业领导小组,下设文创办,不止是开发产品,也是品牌输出的综合部门。目前已经整理挑选出数百件适合做文创开发的文物,有400多款文创产品上架,深受观众欢迎。

 

说到河南博物院文创的文化特色,我认为最大的特色是根植于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中原沃土,以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为依托。河南博物院发展文创的初衷绝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深挖文物内涵,通过文创产品让大家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今年提案建议将黄河文化研究纳入国民教育

 

新京报:今年你带来了什么提案?

 

马萧林:我今年两会的提案是“将黄河文化研究纳入国民教育 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精华所在,更是潜力巨大的国民教育资源宝库。

 

就目前来说,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要摸清家底,强化黄河文化资源梳理的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动态权威的、涵盖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的黄河文化资源库;深化对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规划一批关于黄河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等重大课题。

 

同时,推进黄河文化普及、宣讲和进校园,加强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建立弘扬黄河文化的立体传播体系和弘扬体系,在电视、电影、网络、新媒体等渠道面向不同群体传播;发挥博物馆、纪念馆、考古机构等作用,推出一批有价值的、主题鲜明的展览,引导艺术创作表演机构和团体创作一批黄河文化主题戏曲、戏剧和歌剧。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陈思 校对 李项玲

本文地址:http://cjtfw.yulepops.com/article/detail/id/101794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教师陪浴编辑发布,所有权归财经腾飞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腾飞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评论区

  • 山西省长治市的网友:

    这个厉害了

  • 江苏省靖江市的网友:

    en哼嗯哼?

  • 江苏省苏州市的网友:

    已添加。OK!

  • 云南省楚雄市的网友:

    点赞点赞必须支持

  • 辽宁省大石桥市的网友:

    滴滴一下

  • 辽宁省大连市的网友:

    学习了

  • 山西省汾阳市的网友:

    来的正好,支持一下!